方舟配资
庆丰收,亮硕果,展欢颜。
丰收季里,最动人的,是一张张丰收笑脸。其间,最吸引人的,莫过于逐梦沃野、朝气蓬勃的新农人的笑颜。
新农人让丰收有了更轻盈的姿态、更智慧的底色和更辽阔的未来。他们的力量,推动广东的丰收超越颗粒归仓的喜悦,升华为一场生产方式、经营理念与产业形态的全面跃迁。
新生产:知天地而作
农事无人机划破天际,破云而来;智能传感器隐于土壤,静默守护;海水鱼苗迎着洋流,蓬勃生长。科技的发展,让农业生产变得精准、高效,曾经只能“看天吃饭”,如今,新农人可以获取天、地精准数据,实现“知天地而作”。
如今,新农人可以获取天、地精准数据,实现“知天地而作”。(吴秒衡 摄)
正值荔枝秋梢期,“卷叶蛾、尺蛾等病虫害高发,做好秋梢管理是成花的基础。”袁家祥一边操作摇杆,一边通过遥控屏幕观察果园情况。在首届广东省农事无人机飞赛中包揽冠亚军的袁家祥与张惠娇夫妇,因植保工作而相知相识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神机侠侣”。从有效防控红火蚁,到对症下药得到果农认可,他们来自深圳,却将脚步深扎进田野,为南粤大地的丰收奔走。
“越来越多年轻人迈入农业领域,对于无人机飞防的接受度快速提高。”张惠娇认为自己的优势是“既玩飞机,又懂农业”。正是这样一批掌握新技术的新农人,成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的纽带。
“神机侠侣”袁家祥与张惠娇夫妇。
现代农业转型也在茂名的“五化”智慧果园悄然发生。“都说农业看天吃饭,现在我们是知天而作。”负责人冯声海的手机里,实时显示果园土壤的湿度、温度,而这些数据都来自离地40厘米的信息采集器。从“漂洋过海”到扎根山岭,在这位曾从事荔枝出口销售的新农人看来,机械化、智能化生产与传统的农业经验并不冲突,“任何一位果农都有自己的种植智慧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跟上现代农业的脚步。”
大学毕业以后,修读水生生物学的王申选择留在广东方舟配资,投身深远海养殖行业。刚来海岛时“一天也不想待下去”的王申,如今已成长为经验老到的现代“牧渔人”。历时数月,他所在的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——“澎湖号”投放的石斑鱼养殖结束,迎来丰收。比起风吹日晒的传统养殖,平台加重力式网箱的“接力”模式,让海上养殖像“放牧”一样,没以前那么辛苦,且降低了饵料的投放量。王申表示,现代水产养殖不仅可以很“高大上”,未来还能配合平台特点开发“海上露营”等旅游特色产品。
新模式:顺需求而谋
一片海域,耕海牧渔,露营娱乐;一片稻田,不仅有生产,还有生活。当温饱是最大需求时,种与养就是农业的全部。而从“吃饱”走向“吃好”,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。顺应市场需求,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发展,已成为新农人的本能,也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。
“好的米不只是种出来的,还是管出来的。”莫丽贤的稻田里,北斗导航的插秧机在精准工作,无人机均匀喷洒植保药剂。
4年前,莫丽贤辞去企业高管职务,回到广州增城朱村,成为家庭农场的“当家人”。她认准了一个品种——“增科新选丝苗1号”,并执行严格的“六统一”管理。2024年,该品种在农场核心区首次大面积示范,实测亩产提升120斤,平均亩产突破700斤。
依托产量和品质,莫丽贤给丝苗米做起“加法”。她推出“东‘稻’主认养计划”,将农耕体验植入城市家庭生活,让田间鲜米直达城市餐桌。如今,稻田认养面积已超200亩,为村集体带来增收超过60万元。此外,通过开发“一粒米的奇幻旅程”研学课程,农场年接待学生超1.2万人。当田边建起天幕帐篷、稻草营房、大榕树餐厅,莫丽贤用行动诠释了“农业不仅是生产,还承载着新的生活方式”。
莫丽贤在自家农场种出了“向往的生活”。(黄坚文 摄)
“只有养殖、加工、运输全链条都升级了,产业根基才能越扎越稳。”15年时间过去,陈伟波的养鸽场,已经成长为广东规模最大的肉鸽产业化企业。为了让鸽子住得舒服、长得壮实,他用上高床养殖、智能环控等黑科技。自2017年起,陈伟波就嗅到了先机,大力发展肉鸽加工产业。依托活禽加工产业一体化项目,他所在的公司年屠宰量可达1500万只,自热鸽汤、冰鲜鸽等深加工产品发往全国,带动2000多名农户增收,全产业链营收4.5亿元。
在广东省黑山羊智慧养殖生态示范基地,一枚枚小巧的电子耳标佩戴在每只羊的耳朵上。负责人王帅彬介绍,这些记录着性状数据、血缘关系的“身份证”,相当于每只羊的“成长档案”,有效避免了近亲繁殖等问题。在同样的思路下,他开启与母校华南农业大学的合作,通过精准饲养、多胎繁育技术,使黑山羊从“1胎1羔”增加到“2年3胎”“1胎2羔”,繁殖效率大幅提升。2024年,基地的出栏量比上年增长了3-4倍。
作为自主研发的精深加工产品,黑山羊药膳汤去年销售额达100万元,进一步撬动细分市场。王帅彬观察到,夏季时,搭配杜仲叶、玉竹等药材的汤品更受欢迎,“广东地区的消费者,尤其偏好根据时令节气来进补”。
2024年巴黎农业展上,陈慧向世界带去了用贡柑皮晒制的柑皮丝茶,“这是新产品,泡水喝,有利咽润肺的功效”。为提高贡柑附加值,这位来自肇庆的“贡柑妹妹”带领团队开发深加工产品。其中,柑皮丝茶尤为热销,2024年全年销售额300万元,今年已经接近500万元,增长超50%。目前,她继续尝试开发贡柑果汁、果酒、柑橘精油等系列产品,“实现一二产融合发展,把贡柑‘吃干榨尽’”。
来自肇庆的“贡柑妹妹”陈慧带领团队开发深加工产品。(受访者供图)
新生代:应时势而兴
新经济、新业态的浪潮,不仅重塑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,更催生了一片吸引年轻人扎根乡村的沃土。新农人应时势而兴,他们带来立足乡土、面向未来的现代化视野,为农业注入故事,用视频平台、电商直播、体验经济打破城乡界限,让丰收的价值跨越田野、连接世界。
骑着一台与身材并不相称的老式单车,挎着一个寓意好彩头的存钱茶罐……来自汕头澄海的“00后”女孩杜梓妍收获了网友的特别称号“老式少女”。作为全网粉丝超5万的“三农”博主,她希望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,“让更多人知道乡亲们的特色农产品,也让在外的潮汕人看到家乡人、家乡事、家乡物”。
这种“老”与“新”的气质碰撞,在杜梓妍看来并不冲突。辞职回乡后,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出身的她发挥所长,10分钟就帮乡亲们卖完30多斤菜。短视频里的一声声“哎喂”,成为东凤芡实、云乔菱角、永新大芥蓝等潮汕农产品的流量密码。
“老一辈的农民,慢慢认识到网络传播的强大。”杜梓妍提到,一开始乡亲们并不理解卖菜为什么要拍视频,“现在,亲戚朋友都成了我的‘团队’,一些邻居家的阿婆阿公也愿意帮忙出镜”。那个曾经把青菜“数量”和“价格”搞反的懵懂少女,正成长为充满力量的新生代、新农人,反过来握住父辈的手,共同挥就乡村振兴的动人笔触。
“青菜妹妹”杜梓妍。(受访者供图)
同是“00后”,工科出身的肇庆新农人梁志鹏于2021年联合几名返乡青年组建“莲塘镇青年新媒体助农团队”,利用电商直播助销当地农产品。从首场直播仅几十人观看,到三个月后单场流量突破5000人次,视频累计播放超20万次,带动农产品销售近100万元,他们用镜头记录罗氏虾捕捞、花生晾晒,让“莲塘味道”走出大山。
梁志鹏利用电商直播助销当地农产品。
“青春何谓?青年何为?躬身稻浪间,答案在乡土——此身恰似星火,愿为振兴燎原!”今年,在广东省千名“乡村网红”培育计划开班式上,梁志鹏道出返乡青年的心声。正如他诗中所言,无数星火般的新生代,正以全新的姿态接过父辈的农耕事业,为岭南乡土耕耘出一条充满活力的振兴新路。
年轻的新农人们,正以回归故土的方式走向更远的远方。他们以创业家的精神开拓农业,以文化人的创意传承农耕,以工程师的严谨管理农事。他们的脚步踏过田野,发出广东迈向农业强省的铿锵足音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徐臻 李国华 李艳
见习记者张蔚婷 曾灿奎 陈诺
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