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排卵(简称 “促排”)是通过药物或辅助手段旭胜配资,刺激卵巢发育并排出卵子的医疗干预方式,主要用于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、下丘脑性闭经、卵巢功能减退等),或辅助生殖技术(如试管婴儿、人工授精)中的卵子获取。
促排是严格的医疗行为,需在专业生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,不可自行用药(可能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、多胎妊娠等风险)。以下从 “促排前准备、常见促排方式、促排过程管理、风险提示” 四个维度,提供科学指导,帮助理解促排的核心逻辑与注意事项。
一、促排前准备:明确病因,排除禁忌
并非所有不孕都需要促排,医生会先通过检查明确 “是否需要促排” 及 “适合哪种促排方案”,核心准备步骤如下:
1. 基础检查:明确排卵障碍原因
激素水平评估:月经第 2-4 天(卵泡期)抽血查性激素六项(FSH、LH、E2、P、T、PRL)、甲状腺功能五项(TSH、FT3、FT4 等)、抗苗勒氏管激素(AMH)(评估卵巢储备功能,即 “卵子库存量”)。
展开剩余88%例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常表现为 “LH/FSH 比值>2、雄激素升高”;卵巢功能减退患者常表现为 “AMH<1.1ng/ml、FSH>10IU/L”。
影像学检查:做阴道 B 超,观察卵巢大小、基础卵泡数量(窦卵泡数,AFC)、子宫内膜厚度,排除卵巢囊肿、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息肉等影响促排的因素。
其他检查:查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凝血功能、传染病(乙肝、丙肝、梅毒、HIV),评估身体耐受药物的能力;男方需同步查精液常规,排除男方因素导致的不孕(若男方严重少弱精,可能需直接选择试管婴儿,而非单纯促排 + 人工授精)。
2. 排除促排禁忌证
以下情况不适合促排,需先治疗基础疾病:
严重卵巢功能衰竭(AMH<0.1ng/ml、FSH>40IU/L),促排效果极差;
急性盆腔炎、子宫内膜炎(可能导致促排后感染扩散);
严重肝肾功能不全(无法代谢促排药物,增加药物毒性风险);
对促排药物过敏;
近期有卵巢手术史(如卵巢囊肿剥除术),卵巢尚未恢复。
二、常见促排方式:根据卵巢储备与病因选择方案
促排方案需 “个体化定制”,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、卵巢储备(AMH、AFC)、病因、既往促排史调整,核心分为 “口服药物促排” 和 “注射药物促排” 两类,后者多用于辅助生殖技术(试管婴儿)。
1. 口服药物促排:适用于轻度排卵障碍(如 PCOS、轻度卵巢储备下降)
是最基础、创伤最小的促排方式,常用药物及方案如下:
药物名称 作用机制 适用人群 用法用量(参考) 优势与注意事项
来曲唑(LET) 抑制芳香化酶,减少雌激素生成,反馈刺激垂体分泌 FSH,促进卵泡发育 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、不明原因排卵障碍,尤其适合子宫内膜薄的患者 月经第 3-5 天开始,每天 1 次,每次 2.5-5mg,连服 5 天 优势:对子宫内膜影响小,多胎妊娠率低(约 3%-5%);注意:需监测卵泡,避免漏服。
克罗米芬(CC) 抗雌激素作用,阻断下丘脑雌激素负反馈,促进 FSH、LH 分泌 轻度卵巢储备下降、下丘脑性闭经 月经第 3-5 天开始,每天 1 次,每次 50-100mg,连服 5 天 优势:价格低、使用历史久;注意: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薄、宫颈粘液粘稠(影响精子穿透),需配合雌激素改善。
口服药物促排流程:
服药第 5-7 天开始,通过阴道 B 超监测卵泡大小(每隔 2-3 天 1 次),当优势卵泡直径达 18-20mm(成熟标准)时,医生会根据情况:
若计划自然受孕 / 人工授精:注射 “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”旭胜配资,触发卵子最终成熟并排出(注射后 36-48 小时排卵),指导同房时间;
若卵泡发育缓慢:可能加用 “小剂量注射促排药”(如尿促性素),帮助卵泡生长。
2. 注射药物促排:适用于口服药物无效、卵巢储备差、试管婴儿助孕
通过注射 “促卵泡生成素(FSH)” 或 “FSH + 促黄体生成素(LH)” 混合物,直接刺激卵巢多卵泡发育,常用药物包括:
国产药:尿促性素(hMG,含 FSH+LH);
进口药:果纳芬(重组 FSH)、普丽康(重组 FSH/LH)、乐芮(重组 LH)等。
常见注射促排方案(以试管婴儿为例):
不同方案的核心区别是 “启动促排的时间” 和 “是否使用降调节药物”,需根据卵巢储备选择:
方案名称 适用人群 核心流程 优势与注意事项
长方案 卵巢储备较好(AMH>1.5ng/ml)、年轻患者(<35 岁) 1. 月经第 21 天(黄体期)开始注射 “降调节药物”(如达菲林、亮丙瑞林),抑制 LH 峰(避免卵泡提前排卵);
2. 降调节后(约 2 周),开始注射促排药(FSH),监测卵泡;
3. 卵泡成熟后,注射 “夜针”(hCG 或艾泽),36 小时后取卵。 优势:卵泡发育均匀,取卵数量稳定;注意:降调节可能导致短暂更年期症状(潮热、失眠),周期长(约 1 个月)。
短方案 卵巢储备较差(AMH<1ng/ml)、年龄较大(>38 岁) 1. 月经第 2 天直接开始注射促排药(FSH);
2. 同时或第 5 天加用 “拮抗剂”(如思则凯),抑制 LH 峰;
3. 卵泡成熟后打夜针、取卵。 优势:周期短(约 10-12 天),对卵巢刺激小;注意:卵泡发育可能不均,取卵数量较少。
微刺激方案 卵巢储备严重下降(AMH<0.5ng/ml)、反复促排失败 1. 月经第 2 天口服来曲唑 + 小剂量注射促排药(如每天 50-75IU FSH);
2. 监测卵泡,成熟后打夜针、取卵。 优势:药物用量少,风险低(几乎无卵巢过度刺激风险);注意:每次取卵数量少(1-3 个),需多次促排积累卵子。
三、促排过程管理:监测与生活配合是关键
促排期间需密切监测 “卵泡发育” 和 “激素水平”,同时调整生活方式,确保安全与效果:
1. 核心监测:避免过度刺激或卵泡发育不良
B 超监测:是最主要的监测方式,通过观察卵泡大小、数量,决定是否调整促排药剂量:
若卵泡生长过快(如每天增长>2mm),需减少药量,避免卵巢过度刺激;
若卵泡生长缓慢(如 3 天增长<2mm),需增加药量或联合用药(如加用 LH)。
激素监测:部分情况需抽血查 “雌激素(E2)”,评估卵泡质量(E2 水平与卵泡数量、成熟度正相关,一般每成熟 1 个卵泡,E2 约增加 200-300pg/ml);若 E2 过高(>5000pg/ml),需警惕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。
2. 生活方式配合:辅助卵泡发育,降低风险
饮食:均衡营养,多吃高蛋白食物(鸡蛋、牛奶、鱼肉、蛋白粉),帮助肝脏代谢药物、减少水肿;避免高盐(可能加重水肿)、高糖(影响胰岛素,尤其 PCOS 患者)食物;
运动:促排期间避免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跃),防止卵巢扭转(促排后卵巢增大,剧烈运动易导致扭转,引发急腹症);可散步、慢走,每天 30 分钟以内;
作息与情绪:保证 7-8 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(影响激素节律,可能导致卵泡发育异常);减少焦虑(如过度关注 “是否成功”),可通过冥想、听音乐缓解压力(情绪紧张可能影响 LH 分泌,导致排卵障碍);
其他:避免同房(尤其促排后期,卵巢增大,同房可能增加卵巢扭转风险);按医嘱准时用药,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。
四、风险提示:警惕促排相关并发症
促排虽为常规辅助生殖手段,但存在一定风险,需提前了解并配合医生规避:
1.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:最常见且需警惕的风险
诱因:促排药导致卵巢过度增大,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,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,液体渗入腹腔 / 胸腔。
症状:轻度(腹胀、恶心、乏力);中度(腹胀加重、腹水、尿量减少);重度(呼吸困难、胸水、电解质紊乱、血栓风险)。
高危人群:年轻(<30 岁)、卵巢储备好(AMH 高、AFC 多)、PCOS 患者、既往发生过 OHSS 的患者。
应对:轻度无需特殊处理,多喝水(每天 2000-3000ml)、高蛋白饮食即可;中重度需住院治疗(输白蛋白、放腹水、预防血栓);若风险极高,医生可能建议 “全胚冷冻”(暂不移植胚胎),待身体恢复后再移植。
2. 多胎妊娠:口服药风险低,注射药风险高
原因:促排导致多卵泡成熟并排出,若多枚卵子受精,形成多胎(双胞胎、三胞胎等)。
危害:对孕妇:增加高血压、贫血、早产、产后出血风险;对胎儿:增加低出生体重、新生儿窒息、发育迟缓风险。
应对:若为自然受孕 / 人工授精,B 超发现多胎(如三胎及以上)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“减胎术”(保留 1-2 个胎儿);试管婴儿助孕时,医生会根据情况移植 1-2 枚胚胎(避免多胎)。
3. 卵巢扭转:罕见但危急的并发症
诱因:促排后卵巢增大(直径>5cm),剧烈运动、突然改变体位(如快速转身、弯腰)时,卵巢可能发生扭转。
症状:突发一侧下腹痛(剧烈、持续),伴恶心、呕吐、发热,需立即就医(B 超 + 血常规检查),若确诊需紧急手术(否则可能导致卵巢缺血坏死)。
总结
促排是 “针对性治疗排卵障碍” 的医疗手段,核心原则是 **“个体化方案 + 严格监测 + 风险管控”**。患者需做到:
不自行购买促排药(如网购克罗米芬),必须在生殖科医生评估后启动;
促排期间严格遵医嘱监测、用药,不随意调整剂量;
出现腹胀、腹痛、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,立即就医;
理性看待促排效果:并非每次促排都能成功取卵或受孕,需保持耐心,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。
只有在专业医疗指导下,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旭胜配资,最大化促排的成功率。
发布于:河北省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